文 / TCnews慈善新聞網 丁碧輝
「為地球永續尋求解方!」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自2019年底迅速擴及全球,我們正處於快速變化的世界,面對種種挑戰與機會,更需要新世代青年實際行動,為未來社會參與設計!慈濟國際青年會(TIYA)推出第一屆慈濟國際青年永續年會,以「青年行動、共構未來」為主題,10月22日串連永續生活新品牌─植境plantārium、5%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,共同策動行動工作坊,討論「循環再生」、「永續教育」、「低碳蔬食」三大主題種種可能,並有機會向下與慈濟基金會、社會企業共同合作落地實踐,共構符合地球永續發展的綠色藍圖。
世界各國面對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影響,紛紛祭出封城、鎖國政策,以防堵疫情蔓延,但是採取的防疫策略,也徹底改變人際互動方式,實體活動量的減少除了有助於改善碳排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,也間接推動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,全新的生活方式從環境、教育、意識等面向應運而生。「全球在地化」(Glocalization)是疫情下催生的數位化生活形態,面對世界發展趨勢所帶來的重大風險與挑戰,會中以共創共榮為願景,透過跨國度、跨領域、跨宗教、跨世代協作,藉此改善人類生活、促進個人與環境的健康發展。
「從高效能的人,變成偉大又有效能的人!」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,以自身在職涯上卓越的成就分享經驗與心得,希望提供給有目標有理想的年輕創業者,更廣泛及永續的未來方向。顏執行長就 Leadership(領導者)和Management(管理、經營)提出個人精闢見解,領導者是以人為本,管理經營則是以事情和目標為導向。經營管理目標是控制、速度、把事情做好,然而領導者講求的是授權,培養更優秀人才,尋求正確的目標和方向等。
顏執行長也分析,好的領導者還須具備提升團隊的自發性、投資人才、重視企業精神及原則、堅守目的以及跳脫框架等,要成為成功者,必需具備接受挑戰、提出解決問題分案、在團隊中產生正向影響力、共同達成團隊目標等能力,並進一步分享七個對他職涯影響很大的觀點,首先是自我成就的三個習慣,包括主動積極、以終為始、要事第一等,並要以雙贏思維、知彼解己、統合綜效等三個習慣與團隊合作,第七個習慣則是要不斷精進、循環運作,和團隊一起持續進步。
「國際Z世代領袖,引領守護地球行動!」來自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的蔡秉勳,也是2022國際青年領袖培育計畫入選代表之一,他分享今年九月份遠赴紐約參與氣候週活動的心得。經由參與會議、影片討論和工作坊,讓蔡秉勳思考,解方和行動之間存在的距離及可行性,也透過交流和分享,讓他了解人脈關係在推動議題中的重要性。在醫療工作人員講座中體會,疫情影響的這些年,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及身心狀態是否被重視,如果醫療人員沒有受到更好的對待,需要醫療照顧者也會受到相對影響。
「追求永續新時代,關鍵人才新思維!」臺灣大學電機系葉丙成教授,也是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、PaGamO 創辦人、無界塾創辦人,他以「追求永續新時代,關鍵人才新思維」為題分享,未來二十年,追求永續的關鍵人才,該有何種心態及能力?葉教授認為,永續是當今重要議題,不僅在聯合國倡議,也看到企業跟進,當今的商業宣傳,已不再是僅僅聚焦產品優勢,而是更重視ESG(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、公司治理),凸顯企業對地球永續所作出的努力。
「如何讓自己成為未來追求永續關鍵人才?」葉教授從五個「要」分享:第一,要接觸真實,接觸真實世界,而非只待在教室內聽課。第二,要發掘問題,提出解方,創造自己的價值。第三,要有全球視野,能夠接收他人經驗,也能分享自己的成果。第四,要自主探索,面對全球新的議題,唯有主動探索,才能發掘解方,找到自己的舞臺和價值。第五,要寬容待人,推動永續,需要更多人的加入,面對不同價值觀的人,以寬容互為朋友,而非成為對立的敵人。
「以實際行動,共築永續未來」單元,則邀請參與永續行動的年輕創業者,以座談方式分享創業動機、行動、願景,包含單元主持人5%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臺副執行長黃詩妤,分享者有小小樹食創辦人劉千瑞、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以及配客嘉 PackAge+ 創辦人葉德偉。另外,活動會場「植境」是全新場域,植境團隊以「DO GOOD TOGETHER」介紹植境成立的精神,就是邀約大家一起來做好事,一起為美好未來努力。
下午會場則規畫成為廢材再造體驗教室,並延續論壇分享議題,推出三大主題「青年行動工作坊」與國際線上工作坊,青年行動家針對不同主題的初步了解,對於如何透過設計的思維,引導解決問題並共創價值,有更近一步的理解與體會,期許青年透過設計概念發展,找到共創與行動的契機,後續能有更多實際參與,為永續付諸行動。
【參考資料】
首屆慈濟國際青年永續年會 共構地球 永續藍圖 (yahoo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