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球海洋公約》目標將30%海洋劃為保護區

永續食力綜合外電報導

圖片來源:projetoimage from Pixabay

歷時10年的談判後,各國於三月三日達成了歷史性協議—《全球海洋公約》,目標是在2030年將30%的海洋劃為保護區,以保護和恢復海洋自然,該協議確立公海的區域,過去國際水域所有國家都有捕魚、船運和研究的權利,但這些水域只有1.2%受到保護,生活在這些未受保護區域外的海洋生物面臨著氣候變化、過度捕撈和航運交通帶來的風險,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的最新全球海洋物種評估,近10%的物種面臨滅絕風險,《全球海洋公約》將限制包護區漁業活動的範圍,航運航線和深海探勘活動(如從水面以下200米或更深的海床採礦),有助於實現去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上設定的全球保護30%海洋的目標。

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《魚線的盡頭》揭露了過度捕撈對魚類存量和海洋健康造成的毀滅性影響,工業捕魚始於1950年代,如今高科技漁業使用足球場大小的拖網,加速魚類被捕撈的速度,使得牠們頻臨滅絕。加上數十年的錯誤科學、企業貪婪、狹隘的政府和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等共同因素,海洋中的大型魚類已經消失了90%。影片中更暴露更驚人的事實:「全世界延釣漁業每年都會設下近14億個魚鉤,所串起的魚線總長可繞地球550圈;全世界最大拖網的開口,足以裝下13部747型飛機。」,當人們因這些精進的漁撈技術沾沾自喜的同時,渾然不覺這些舉動已深深傷害下一代子孫的海洋資源。十多年過去了,聯合國終於通過《全球海洋公約》,綠色和平北歐地區的海洋倡議家勞拉.梅勒(Laura Meller)稱讚各國:「擱置分歧達成條約,讓我們能夠保護海洋,增強人類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,保護數十億人的生命和生計。」

【參考資料】

https://www.bbc.com/news/science-environment-64815782

https://www.marine.gov.tw/home/zh-tw/EnvEduArea/21995

https://www.nationalgeographic.com/endoftheline/

不想錯過最新精彩內容嗎?現在就訂閱!

近期文章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