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轉載自聯合線上 齊瓔
台灣最乾淨的土地,說是台東池上一點也不為過,除了擁有全台最乾淨的空氣、還有最優質的水質孕育土地,生產全台第一的池上米;而池上,還有哪些可能性?趕上全球氣候議題,在鄉長林建宏積極推動下,台東池上有望成為台灣第一個「碳中和示範鄉鎮」。
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已然是台灣明確的目標,政府單位也在總統蔡英文宣誓後,祭出淨零路徑,只是,碳要怎麼減?仍然是政府跟民間熱烈討論的話題。種樹達到「固碳」作用是不少企業考慮通往淨零的解方,不過要在台灣執行,仍有像是「土地取得不易」、「持續養護」、「成效追蹤」等等困難。
多年前有感於台灣綠樹愈發的遞減,抱持著「把樹還給台灣」心願,陳宇華創立「綠色冀泉」,將其定調為社會企業,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這片土地種下更多具有價值的原生種樹木,並且使用區塊鏈技術,讓每一棵樹都能長久地被追蹤。
拉拔池上之美,種樹擋光電
「選定池上,因為池上鄉長最積極。」預備將池上轉動成碳中和示範鄉鎮的計畫被稱為「池上樹光大道計畫」,陳宇華解釋,近年企業都有ESG需求,透過種樹可達成碳中和目標,但過去找到的土地規模小且零散,要滿足企業需求不容易。
於是,陳宇華在全台各地試圖找到有一定規模的土地,最終在池上拍板,除了與現任鄉長林建宏想法不謀而合,更是因為鄉長非常積極;很難想像,從0開始到募集第一批私有土地,團隊僅花了4至5個月的時間。
「池上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」這項計畫中很重要的夥伴之一是禾豐碳中和總監薛新祐,他解釋池上閒置土地夠多、人口少、還有位遠見的鄉長,成就了第一座碳中和鄉鎮的可能性。問為什麼想打造第一座碳中和示範鄉鎮?林建宏不諱言,自己沒有想那麼多,心裡頭更期待的是活化這個只有8千人、又面臨人口老化的地區,同時不想讓光電堂而皇之進入池上破壞土地,池上樹光大道計畫就是能兩全其美的好方法。
在池上種18萬棵台灣原生樹
依照當代台灣人的生活習慣來算,一個人一年需種下約20棵樹才能抵銷產出的碳排,而池上8千人口就需要至少種下16萬棵樹,綠色冀泉盤點樹與樹的間距需求後,定調要在2026年募集到180公頃的土地、並種下18萬棵樹。
「我們需要的土地上不能什麼都沒有。」很多人擔心,農地若徵召種樹,豈不本末倒置?林建宏神情認真解釋,良田應該就要種植農作,不能拿來種樹,而且農田也不利於培植原生種的樹木,對於要號召加入計畫的土地,屬意閒置廢耕土地、原民地及山坡地,用補種方式種回。
讓種樹不僅是回應環境議題,也可以帶動社會面的共好。綠色冀泉現階段先跟池上地主以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租用土地,期間種植的高經濟價值落木如牛樟,撿拾後請技藝高超的在地青年,製作成像是擴香木的限量文創商品,銷售所得依不同比例回饋給地主、以及池上鄉作為社會福利工作使用;甦醒廢耕土地,增加就業機會,照顧弱勢族群,復甦池上的行動悄然展開。
來趟零碳「森Do旅行」
除了期待企業的加入,綠色冀泉也希望能導入一般民眾參與在種樹的行列,陳宇華找來了多年的好夥伴,一起發想、規劃專屬池上的「森Do旅行」。
翁琳育經營的南和國際旅行社專帶學生旅遊團,察覺到市場競爭越加激烈,在陳宇華的建議下,決定要把永續思維放入旅遊行程達到區隔化,與劍湖山樂園合作的植樹計畫蔚為佳話。
成功建置學生旅遊團的種樹行程後,現在讓翁琳育燒腦的事,莫過於如何和陳宇華打造零碳排的森Do旅行,「我們的起點,可能從池上車站開始騎腳踏車!」邊笑著、邊思考著、邊期待著小旅行規劃,接下來兩人還要再盤點可用的資源,預計在秋天的時候推出能深入池上、又可以走在永續路上的Fun鬆心靈行程,讓在地美深深刻在旅者的心坎裡。
【參考資料】
https://ubrand.udn.com/ubrand/story/12116/7251355?from=72b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