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豐年雜誌 撰文╱游昇俯 攝影╱吳尚鴻

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,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,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、社會友善的行動。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,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,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;台灣糖業公司也響應聯合國「千分之四倡議(4 Per 1000 Initiative)」,將製糖所產生蔗渣、濾泥等副產物回歸田間,增加土壤碳匯。
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企業ESG相關永續資訊揭露,從今(2025)年起,全體上市櫃公司均應編製ESG永續報告書。企業需要實際ESG行動才能揭露於報告書,因農業是唯一具有碳匯功能的部門,且能提供多元生態服務價值,與企業合作、對接企業ESG行動的需求,可為農產業發展導入資源,有助農業、企業與環境、社會多贏。
在聯合國2004年《WHO CARES WINS》報告中,首次提到ESG一詞作為評估企業是否邁向永續發展的指標,並在聯合國2005年所發布的《責任投資原則》(UN PRI)文件中正式使用,將ESG納為投資決策可具體評估的觀點。
環境(environmental)、社會(social)及公司治理(governance)等3項評核企業營運的指標,簡稱即是ESG。近年氣候變遷下,國際間發現全球暖化、水資源缺乏等極端氣候事件,常常造成企業營運風險,因此關注環境議題;而且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,金融市場發現,ESG評比分數愈高的公司,受衝擊程度愈低,均使ESG愈加受到重視。
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說,企業績效不佳,投資人便不願投資,金融業過去可能依據貸款人信用狀況、資金用途等「5P原則」審核放款,轉而逐漸重視ESG相關評比如道瓊永續指數(DJSI)、明晟永續指數(MSCI ESG)等;因為金融業資金的影響力很大,國際間也大多透過掌握投資人的影響力,以綠色金融推動企業重視ESG。

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指出,上市櫃公司帶頭揭露ESG相關資訊,可望帶動供應鏈轉型。
CSR轉型ESG 外銷產業已受市場壓力
胡則華表示,對企業來說,首重董事會、股東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,最早注意到「G」公司治理層面;如同心圓擴大關懷,才延伸至上下游供應鏈、甚至是企業經營有關的社區等「S」社會層面;隨著全球日漸重視環境議題,再擴及最大範圍、即人類及萬物所依存的「E」自然環境。
國內推動企業揭露ESG資訊歷程,從G擴及S,可說與2014年接連爆發「頂新劣油事件」及「高雄氣爆事故」有關。胡則華說,因這二起事件影響,大眾重視消費者食安及社區居民安全問題,促使金管會2015年起強制部分企業編製企業社會責任(CSR)報告書;但當時焦點主要在G跟S面向,還未強調環境議題。
因國際上對於全球暖化、氣候變遷議題日趨重視,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21)《巴黎協定》2016年正式生效等,國內也逐漸關注企業E面向的作為。金管會證券期貨局證券發行組副組長程國榮表示,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體,許多產品輸銷歐盟,國內企業很早即感受到歐盟對碳排總量管制、ESG資訊揭露的壓力,企業不做ESG揭露,「公司走不出去、貨賣不出去」。
為配合國家非核家園政策,金管會2017年起以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」推動綠能、綠色金融,2020年接續以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.0」及「公司治理3.0-永續發展藍圖」,強化金融機構及上市櫃公司ESG永續作為,並從2021年起將企業CSR報告書更名為「永續報告書」。

蘭花是臺灣重要外銷農產品之一,產業近年也關注國際ESG潮流發展。(攝影╱陳彥尹)
-1024x683.jpg)
近年氣候變遷下,乾旱頻率提升,國內因此推動高粱等旱作雜糧栽培。(攝影╱王志元)
上市櫃公司領頭編製永續報告書 帶動供應鏈產業永續轉型
程國榮指出,因為重大食安、公安事件,金管會要求食品、化工、金融產業及餐飲收入占50%以上的企業,不分規模大小,均須編製CSR報告書;並依企業實收資本額為100億元以上、100億至50億元、50億至20億元,分年逐步要求企業編製永續報告書,今年起納入20億元以下規模、意即全體上市櫃公司均須編製,並於8月底完成申報。
國內截至2023年底上市櫃公司家數為1,813家,相比同年中小企業家數已突破167.4萬家,乍看為數不多,但胡則華指出,上市櫃公司是國內頂尖企業,影響力很大,當其須編製永續報告書揭露ESG相關資訊,就會進而要求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也要做ESG相關揭露,帶動國內產業朝永續轉型。
2023年全體上市櫃公司營業收入達39兆3,102億元,相對中小企業銷售額為28兆7,603億元,上市櫃公司的影響力從此可見一斑。2024年底國內上市櫃公司家數已成長至1,869家。

中華電信公司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,從2022年起推動植樹造林計畫,作為企業ESG具體行動。(圖片提供╱中華電信公司)
ESG揭露接軌國際 明年資本額百億企業適用IFRS準則
針對永續報告書需要揭露的內容,金管會接軌國際廣泛採用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(GRI)的「GRI準則」,採取部分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(SASB)的「SASB準則」,以及由金融穩定委員會(FSB)所發布的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CFD)」等三大框架,企業須依循編製報告書。
程國榮說,隨著國際社會對ESG揭露方法學的準則發布愈來愈多,包括聯合國因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所提出的「自然相關財務揭露(TNFD)」等,金管會將持續評估採納。但因各國採用ESG揭露框架各不相同,資訊難以比較,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(IFRS Foundation)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26)期間宣布成立「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」(ISSB),推動國際一致適用的揭露規範(即IFRS永續揭露準則),我國也已決定要接軌。
金管會推動直接採用IFRS永續揭露準則,要求企業於年報中以專章揭露,與財務報告同時公告;如同永續報告書分階段推動,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2026年先適用,須依循IFRS永續揭露準則第S1號「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」及第S2號「氣候相關揭露」,於2027年申報2026年永續資訊。
證期局會計審計組組長林秀美表示,IFRS永續揭露準則著重投資人觀點,期望取得跟財務報表一樣具可靠性、可比較性、可驗證性的資訊,揭露在企業年報中,可讓投資者看到與財務相連結的永續資訊;若年報與永續報告書內容重複,企業可以在永續報告書提供「索引」、揭露於年報即可,不會增加負擔。
提升永續報告書品質防「漂綠」 明年舉辦首屆「ESG評鑑」
為了確保永續報告書的品質,金管會輔導上市櫃公司為編製流程建立控管機制;食品、化工、金融及餐飲收入占50%以上等企業的報告書,還須經過第三方確信(assurance),包括依照GRI準則所揭露重大主題的部分指標及溫室氣體盤查等內容,須請會計師確信。
金管會每年辦理公司治理評鑑,2026年起也將轉型為「ESG評鑑」,以7個級距公布所有上市櫃公司評鑑結果,也會形成促進企業間互相競爭、重視ESG的壓力。
程國榮表示,永續報告書雖還未經《證券交易法》納管,但臺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均有審核機制,每年抽查20%企業、大約5年一輪進行審核,針對特定議題如高碳排、食品安全、資訊安全等,還會抽核5%加強審閱企業執行情形;因上市櫃公司與證交所、櫃買中心是契約關係,若企業未依規定編製永續報告書,證交所、櫃買中心仍有開罰違約金、甚至暫停交易等管理手段。
「永續報告書看的是企業長期的永續政策及行動方案。」程國榮說,企業需有實際行動才能揭露,但企業選擇採取哪些ESG行動,應有公司整體的政策、風險評估作綱領,與營運活動貼近,例如企業營運可能涉及森林開發,因此嘗試透過植樹造林,彌補公司營運對森林造成的衝擊,而非無來由地投入捐助養老院等孤立的ESG行動,就可避免「漂綠」疑慮。

ESG行動應與企業活動相關,如台糖公司永續報告書提出「低碳種蔗」策略。(圖片提供╱台糖公司,攝影╱陳立祥)

台糖公司推動以製糖產生蔗渣、濾泥等副產物回歸田間,增加土壤碳匯。(圖片提供╱台糖公司,攝影╱陳立祥)
為企業經濟活動定永續指標 引導金融業資金支持
聯合國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(SDGs),讓企業在落實ESG時有確切目標;歐盟也於2020年發布歐盟永續分類標準(EU Taxonomy),為永續經濟活動制訂明確標準,供企業依循。
金管會則在2022年公告「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」,針對我國金融業投融資最多的產業,包括部分製造業、營造建築與不動產業、運輸與倉儲業,提供減碳標準等,做為企業的參考;2024年底再發布第二版指引,納入更多製造業、農林產業及資源循環業等。
舉例來說,「農作物生產」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條件,包括取得有機農產品驗證、綠色保育標章、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等;「農林剩餘資源再利用」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條件,則包括取得農業部農業永續ESG專案成果證明等。
胡則華說,企業營運是否永續,「指引」提供判斷的參考。企業即使未達永續標準,也可提轉型計畫承諾改善。金管會也公布「轉型計畫建議涵蓋事項」,做為企業撰寫轉型計畫參考,企業可將達標事項或轉型計畫撰寫進永續報告書,金融機構也可據此決定是否投融資,讓資金支持永續經濟活動。

金管會輔導國內企業落實ESG資訊揭露接軌國際,三大推手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(中)及證券期貨局證券發行組副組長程國榮(右)、會計審計組組長林秀美(左)。
【參考資料】
農傳媒豐年雜誌